成語
484. |
不 |
ㄅㄨ |
ˋ |
翼 |
ㄧ |
ˋ |
而 |
ㄦ |
ˊ |
飛 |
ㄈㄟ |
|
比喻物品無故遺失。近十年之怪現狀˙第八回:倘有甚靠不住,兄弟的一萬金就不翼而飛的了。亦作毋翼而飛、無翼而飛。
485. |
人 |
ㄖㄣ |
ˊ |
面 |
ㄇㄧㄢ |
ˋ |
桃 |
ㄊㄠ |
ˊ |
花 |
ㄏㄨㄚ |
|
起這段往事,又再次造訪那戶人家,卻見大門深鎖,因此在門上題詩曰:去年今日此門中,人面桃花相映紅。人面只今何處去,桃花依舊笑春風。典出唐˙孟棨˙本事詩˙情感。崔氏這首詩,全唐詩題為題都城南莊。後以人面桃花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。宋˙袁去華˙瑞鶴仙˙郊原初過雨詞:縱收香藏鏡,他年重到,人面桃花在否?明˙梅鼎祚˙玉合記˙第十七齣:閃孤眠帳額芙蓉,可重逢人面桃花。亦作桃花人面。
486. |
塞 |
ㄙㄞ |
ˋ |
翁 |
ㄨㄥ |
|
失 |
ㄕ |
|
馬 |
ㄇㄚ |
ˇ |
古時候邊塞上有個老翁,丟了一匹馬。別人去安慰他,他卻說:怎麼知道不是件好事呢?過了幾個月,這匹馬果然帶著一匹好馬回來了。典出淮南子˙人間訓。比喻禍福時常互轉,不能以一時論定。宋˙陸游˙賀蔣尚書出知婺州啟:魯人獲麟以為不祥,雖愛憎之叵測;塞翁失馬未必非福,抑倚伏之何常。儒林外史˙第四十回:蕭雲仙呼天搶地,盡哀盡禮,治辦喪事,十分盡心。卻自己嘆息道:人說塞翁失馬,未知是福是禍。亦作北叟失馬。
487. |
置 |
ㄓ |
ˋ |
之 |
ㄓ |
|
度 |
ㄉㄨ |
ˋ |
外 |
ㄨㄞ |
ˋ |
不以為意,不加理會。南齊書˙卷四十˙武十七王傳˙竟陵文宣王子良傳:自青德啟運,款關受職,置之度外,不足絓言。紅樓夢˙第六十四回:將現今身上有服,並停妻再娶,嚴父妒妻,種種不妥之處皆置之度外了。
488. |
得 |
ㄉㄜ |
ˊ |
過 |
ㄍㄨㄛ |
ˋ |
且 |
ㄑㄧㄝ |
ˇ |
過 |
ㄍㄨㄛ |
ˋ |
勉強能維持生計,或形容苟且偷安,不求上進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˙小孫屠˙第四出:(婆):孩兒,我聽得道你要出外打旋,怕家中得過且過,出去做甚的?元˙陶宗儀˙南村輟耕錄˙卷十五˙寒號蟲:比至深冬嚴寒之際,毛羽脫落,索然如鷇雛,遂自鳴曰:得過且過。
489. |
怙 |
ㄏㄨ |
ˋ |
惡 |
ㄜ |
ˋ |
不 |
ㄅㄨ |
ˋ |
悛 |
ㄑㄩㄢ |
|
有過惡卻不肯悔改。宋史˙卷二六六˙王化基傳:若授以遠方牧民之官,其或怙惡不悛,恃遠肆毒,小民罹殃,卒莫上訴。東歐女豪傑˙第二回:野蠻政府,怙惡不悛,偏要和我們為難。亦作怙惡不改。
490. |
七 |
ㄑㄧ |
|
嘴 |
ㄗㄨㄟ |
ˇ |
八 |
ㄅㄚ |
|
舌 |
ㄕㄜ |
ˊ |
形容人多口雜,議論紛亂的樣子。平妖傳˙第八回:慈長老被眾僧七嘴八舌,氣得開口不得,回到房中落了幾點眼淚。紅樓夢˙第九十回:送點子東西沒要緊,倒沒的惹人七嘴八舌的講究。亦作七嘴八張。
491. |
不 |
ㄅㄨ |
ˋ |
修 |
ㄒㄧㄡ |
|
邊 |
ㄅㄧㄢ |
|
幅 |
ㄈㄨ |
ˊ |
不修整布帛邊緣,任使雜亂不齊。用以形容不講究衣飾儀容或不拘形式小節。北史˙卷八十三˙文苑傳˙顏之推傳:好飲酒,多任縱,不修邊幅,時論以此少之。儒林外史˙第五十五回:他又不修邊幅,穿著一件稀爛的直裰,靸著一雙破不過的蒲鞋。亦作邊幅不修、不脩邊幅、不事邊幅。
492. |
手 |
ㄕㄡ |
ˇ |
無 |
ㄨ |
ˊ |
寸 |
ㄘㄨㄣ |
ˋ |
鐵 |
ㄊㄧㄝ |
ˇ |
手上沒有拿任何武器。三國演義˙第一○九回:見維手無寸鐵,乃驟馬挺鎗追之。
493. |
玉 |
ㄩ |
ˋ |
石 |
ㄕ |
ˊ |
俱 |
ㄐㄩ |
ˋ |
焚 |
ㄈㄣ |
ˊ |
善惡、好壞,同時受害,盡皆毀滅。三國演義˙第一一六回:如執迷不降,打破關隘,玉石俱焚!初刻拍案驚奇˙卷三十一:既如此,何不乘機反邪歸正?朝廷必有酬報。不然他日一敗,玉石俱焚。亦作玉石同焚、玉石同燼、玉石同沉、玉石俱燼、玉石俱摧、玉石俱碎。
494. |
危 |
ㄨㄟ |
ˊ |
言 |
ㄧㄢ |
ˊ |
聳 |
ㄙㄨㄥ |
ˇ |
聽 |
ㄊㄧㄥ |
|
故意說些誇大、嚇人的話,使聽的人驚駭。如:你別相信他,他不過是危言聳聽,嚇唬你罷了!
495. |
如 |
ㄖㄨ |
ˊ |
雷 |
ㄌㄟ |
ˊ |
貫 |
ㄍㄨㄢ |
ˋ |
耳 |
ㄦ |
ˇ |
好像雷聲傳入耳朵那樣響亮。比喻人名氣很大,眾所共聞。元˙鄭廷玉˙楚昭公˙第四折:久聞元帥大名,如雷貫耳。初刻拍案驚奇˙卷三:久仰先輩大名,如雷貫耳。亦作如雷灌耳。
496. |
瓜 |
ㄍㄨㄚ |
|
熟 |
ㄕㄨ |
ˊ |
蒂 |
ㄉㄧ |
ˋ |
落 |
ㄌㄨㄛ |
ˋ |
比喻時機成熟,自然成功。宋˙張君房˙雲笈七籤˙卷五十六˙元氣論:氣足形圓,百神俱備,如二儀分三才,體地法天,負陰抱陽,喻瓜熟蒂落,啐啄同時。隋唐演義˙第十一回:況吉人天相,自然瓜熟蒂落,何須過慮?
497. |
任 |
ㄖㄣ |
ˋ |
勞 |
ㄌㄠ |
ˊ |
任 |
ㄖㄣ |
ˋ |
怨 |
ㄩㄢ |
ˋ |
形容人做事熱心負責,不辭勞苦,不怕嫌怨。明史˙卷二五三˙王應熊傳:陛下焦勞求治,何一不倚信群臣,乃群臣不肯任勞任怨,致陛下萬不獲已,權遣近侍監理。
498. |
口 |
ㄎㄡ |
ˇ |
誅 |
ㄓㄨ |
|
筆 |
ㄅㄧ |
ˇ |
伐 |
ㄈㄚ |
|
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、譴責他人的罪狀。明˙汪廷訥˙三祝記˙第十四齣:他捐廉棄恥,向權門把富貴貪求,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,隴上墦間識者羞。或作筆誅口伐、口伐舌擊。
499. |
一 |
ㄧ |
|
手 |
ㄕㄡ |
ˇ |
遮 |
ㄓㄜ |
|
天 |
ㄊㄧㄢ |
|
比喻玩弄權術、瞞上欺下的行徑。語本唐˙曹鄴˙讀李斯傳詩:難將一人手,掩得天下目。
500. |
七 |
ㄑㄧ |
|
手 |
ㄕㄡ |
ˇ |
八 |
ㄅㄚ |
|
腳 |
ㄐㄧㄠ |
ˇ |
形容人多動作紛亂沒條理。金瓶梅˙第七回:七手八腳將婦人床帳、裝奩、箱籠,搬的搬,抬的抬,一陣風都搬去了。紅樓夢˙第七十回:這裡小丫頭們聽見放風箏,巴不得一聲兒,七手八腳,都忙著拿出個美人風箏來。
501. |
一 |
ㄧ |
|
波 |
ㄅㄛ |
|
三 |
ㄙㄢ |
|
折 |
ㄓㄜ |
ˊ |
原指書法中一捺筆鋒需轉換三次方向,筆勢曲折變化。語本晉˙王羲之˙題衛夫人筆陣圖後:每作一波,常三過折筆。後用以比喻事情進行曲折多變,很不順利。如:這樁婚事一波三折,真是好事多磨。亦形容文章結構的跌宕起伏多變化。如:韓文公的議論文章,布局一波三折,文氣充沛。或作一筆三過。
502. |
一 |
ㄧ |
|
觸 |
ㄔㄨ |
ˋ |
即 |
ㄐㄧ |
ˊ |
發 |
ㄈㄚ |
|
比喻很緊張的情勢或很危險的時刻。如:兩軍對壘,雙方都嚴陣以待,已達一觸即發的地步。
503. |
羽 |
ㄩ |
ˇ |
毛 |
ㄇㄠ |
ˊ |
未 |
ㄨㄟ |
ˋ |
豐 |
ㄈㄥ |
|
羽毛尚未長滿成熟。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淺薄,尚不足以獨當一面。明˙張景˙飛丸記˙第三齣:我羽毛未豐,恐網羅之易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