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9250. |
覆 |
ㄈㄨ |
ˋ |
鹿 |
ㄌㄨ |
ˋ |
尋 |
ㄒㄩㄣ |
ˊ |
蕉 |
ㄐㄧㄠ |
|
鄭國有樵夫打死一隻野鹿,用蕉葉把牠覆蓋藏起來,後卻忘記所藏地方,以為是一場夢。典出列子˙周穆王。後比喻把真實的事情看作夢幻。明˙陳汝元˙金蓮記˙第三十一蕉尋鹿。
9251. |
瞻 |
ㄓㄢ |
|
前 |
ㄑㄧㄢ |
ˊ |
忽 |
ㄏㄨ |
|
後 |
ㄏㄡ |
ˋ |
兼顧前後。比喻做事謹慎周密。宋˙朱熹˙答廖子晦:雖以顏子之初,鑽高仰堅,瞻前忽後,亦是未見此物,故不得為實見耳。
9252. |
擐 |
ㄏㄨㄢ |
ˋ |
甲 |
ㄐㄧㄚ |
ˇ |
披 |
ㄆㄧ |
|
袍 |
ㄆㄠ |
ˊ |
穿好戰袍,套上鎧甲。比喻準備妥當。孤本元明雜劇˙破天陣˙第三折:有英雄虎將,開弓蹬弩,擐甲披袍。或作披袍擐甲。
9253. |
潛 |
ㄑㄧㄢ |
ˊ |
移 |
ㄧ |
ˊ |
默 |
ㄇㄛ |
ˋ |
奪 |
ㄉㄨㄛ |
ˊ |
不露痕跡,自然而然的改移轉變。明史˙卷一八一˙李東陽傳:其潛移默奪,保全善類,天下陰受其庇,而氣節之士多非之。亦作潛移默運、潛移陰奪。
9254. |
潛 |
ㄑㄧㄢ |
ˊ |
移 |
ㄧ |
ˊ |
陰 |
ㄧㄣ |
|
奪 |
ㄉㄨㄛ |
ˊ |
不露痕跡,自然而然的改移轉變。明史˙卷二○八˙余珊傳:初每事獨斷,今戚里左右,或潛移陰奪。亦作潛移默奪、潛移默運。
9256. |
翻 |
ㄈㄢ |
|
箱 |
ㄒㄧㄤ |
|
倒 |
ㄉㄠ |
ˇ |
籠 |
ㄌㄨㄥ |
ˊ |
形容到處查找。初刻拍案驚奇˙卷十三:趙老六只得進去,翻箱倒籠。紅樓夢˙第九十四回:大家偷偷兒的各處搜尋,鬧了大半天毫無影響,甚至翻箱倒籠,實在沒處去找。亦作翻箱倒櫃、翻箱倒篋。
9257. |
鞭 |
ㄅㄧㄢ |
|
不 |
ㄅㄨ |
ˋ |
及 |
ㄐㄧ |
ˊ |
腹 |
ㄈㄨ |
ˋ |
比喻力量有所不及。見鞭長莫及條。宋史˙卷四○五˙李宗勉傳:荊、襄殘破,淮西正當南北之交,嵩之當置司淮西,則脈絡相連,可以應援;邈在鄂渚,豈無鞭不及腹之慮?
9258. |
覆 |
ㄈㄨ |
ˋ |
車 |
ㄔㄜ |
|
之 |
ㄓ |
|
鑒 |
ㄐㄧㄢ |
ˋ |
比喻失敗的教訓。魏書˙卷七十二˙陽尼傳:覆車之鑒,近可信矣。亦作覆車之戒。
9259. |
攀 |
ㄆㄢ |
|
花 |
ㄏㄨㄚ |
|
折 |
ㄓㄜ |
ˊ |
柳 |
ㄌㄧㄡ |
ˇ |
花、柳,比喻妓女。攀花折柳比喻男子狎妓。元˙無名氏˙百花亭˙第二折:則為我攀花折柳,致令的有國難投。止望待天長地久,誰承望雨歇雲收。亦作折柳攀花。
9260. |
攀 |
ㄆㄢ |
|
今 |
ㄐㄧㄣ |
|
比 |
ㄅㄧ |
ˇ |
昔 |
ㄒㄧ |
ˊ |
拿今人和歷史上的古人相比。明˙湯顯祖˙南柯記˙第三十一齣:你攀今比昔,那樊將軍他殢酒把鴻門碎,關大王面赤非干醉,比周瑜飲醇醪量難及。
9261. |
攀 |
ㄆㄢ |
|
今 |
ㄐㄧㄣ |
|
攬 |
ㄌㄢ |
ˇ |
古 |
ㄍㄨ |
ˇ |
把古人、今人的事物,和自己扯上關係。元˙范康˙竹葉舟˙第一折:你看中間一個老禿廝,左邊一個牛鼻子,右邊一個窮秀才,攀今攬古的,比三教聖人還張智哩。亦作攀今吊古、攀今覽古。
9262. |
整 |
ㄓㄥ |
ˇ |
衣 |
ㄧ |
|
斂 |
ㄌㄧㄢ |
ˋ |
容 |
ㄖㄨㄥ |
ˊ |
整理服裝,端正儀容。宋˙洪邁˙夷堅丁志˙卷二˙孫士道:良久,整衣斂容如平時。
9263. |
整 |
ㄓㄥ |
ˇ |
躬 |
ㄍㄨㄥ |
|
率 |
ㄕㄨㄞ |
ˋ |
物 |
ㄨ |
ˋ |
整飭自己的言行儀態,以為部屬或人民的表率。如:領導人物,應該整躬率物,使部下衷心信服。
9264. |
覆 |
ㄈㄨ |
ˋ |
車 |
ㄔㄜ |
|
之 |
ㄓ |
|
轍 |
ㄔㄜ |
ˋ |
比喻失敗的教訓。舊五代史˙卷九十三˙晉書˙李專美傳:若陛下不改變覆車之轍,以賞無賴之軍,徒困蒸民,存亡未可知也。亦作覆車之軌。
9265. |
擂 |
ㄌㄟ |
ˊ |
天 |
ㄊㄧㄢ |
|
倒 |
ㄉㄠ |
ˇ |
地 |
ㄉㄧ |
ˋ |
呼天搶地。形容大聲哭喊,非常悲痛。二刻拍案驚奇˙卷十五:江老夫妻女兒三口殺豬也似的叫喊,擂天倒地價哭。
9266. |
潛 |
ㄑㄧㄢ |
ˊ |
神 |
ㄕㄣ |
ˊ |
默 |
ㄇㄛ |
ˋ |
思 |
ㄙ |
|
聚精會神,專心思考。三國志˙卷十四˙魏書˙蔣濟傳:臣竊亮陛下潛神默思,公聽並觀,若事有未盡於理而物有未周於用,將改曲易調。
9267. |
擗 |
ㄆㄧ |
ˋ |
踊 |
ㄩㄥ |
ˇ |
拊 |
ㄈㄨ |
ˇ |
心 |
ㄒㄧㄣ |
|
擗,拍打胸部。踊,以腳頓地。拊,敲擊。擗踊拊心形容捶胸頓足,哀痛萬分的樣子。漢˙揚雄˙元后誄:四海傷懷,擗踊拊心,若喪考妣。
9268. |
蠖 |
ㄏㄨㄛ |
ˋ |
屈 |
ㄑㄩ |
|
求 |
ㄑㄧㄡ |
ˊ |
伸 |
ㄕㄣ |
|
蠖蟲行時,屈伸其體。語本易經˙繫辭下: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。後比喻人不得志時,屈身隱退,以待時機。唐˙王勃˙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:或鵬垂待運,終燮道於中臺;或蠖屈求伸,且毗鳳於下邑。明˙劉基˙擬連珠六十八首之五十九:蓋聞蠖屈求伸,非終於屈;龍潛或躍,匪固于潛。
9269. |
潛 |
ㄑㄧㄢ |
ˊ |
神 |
ㄕㄣ |
ˊ |
默 |
ㄇㄛ |
ˋ |
記 |
ㄐㄧ |
ˋ |
聚精會神,默默記誦。文選˙班固˙答賓戲:潛神默記,緪以年歲。
9270. |
潛 |
ㄑㄧㄢ |
ˊ |
圖 |
ㄊㄨ |
ˊ |
問 |
ㄨㄣ |
ˋ |
鼎 |
ㄉㄧㄥ |
ˇ |
楚莊王征伐陸渾的戎人,到了雒邑,周定王派遣王孫滿慰勞楚莊王,楚莊王卻問起九鼎的輕重,顯示楚莊王覬覦著周室。典出左傳˙宣公三年。後比喻暗中企圖謀篡。南朝齊˙武帝˙誅張敬兒詔:假託妖巫,用相震惑,妄設徵祥,潛圖問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