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11703. |
良 |
ㄌㄧㄤ |
ˊ |
質 |
ㄓ |
ˊ |
美 |
ㄇㄟ |
ˇ |
手 |
ㄕㄡ |
ˇ |
心思雅緻手工靈巧。梁書˙卷二十一˙柳惲傳:卿巧越嵇心,妙臻羊體,良質美手,信在今辰。
11704. |
步 |
ㄅㄨ |
ˋ |
斗 |
ㄉㄡ |
ˇ |
踏 |
ㄊㄚ |
ˋ |
罡 |
ㄍㄤ |
|
道教法師設壇建醮時,為求遣神召靈而禮拜星斗的步態和動作。見步罡踏斗條。孤
11705. |
忘 |
ㄨㄤ |
ˋ |
寢 |
ㄑㄧㄣ |
ˇ |
廢 |
ㄈㄟ |
ˋ |
食 |
ㄕ |
ˊ |
因專心於某事而忘了飲食、睡覺。形容專心努力工作或學習。亦作廢寢忘餐。
11706. |
忘 |
ㄨㄤ |
ˋ |
恩 |
ㄣ |
|
失 |
ㄕ |
|
義 |
ㄧ |
ˋ |
受人恩惠不知報答,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。孤本元明雜劇˙南牢記˙第一折:我今日與你相交,休忘恩失義,也不敢負德辜恩也。亦作忘恩負義。
11707. |
忘 |
ㄨㄤ |
ˋ |
恩 |
ㄣ |
|
背 |
ㄅㄟ |
ˋ |
義 |
ㄧ |
ˋ |
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,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。三國演義˙第六十四回:法正賣主求榮,忘恩背義之賊。亦作忘恩負義。
11708. |
忘 |
ㄨㄤ |
ˋ |
象 |
ㄒㄧㄤ |
ˋ |
得 |
ㄉㄜ |
ˊ |
意 |
ㄧ |
ˋ |
忘記物象而悟得旨趣。南朝齊˙劉虯˙無量義經序:微文接麤,漸說或允;忘象得意,頓義為長。
11709. |
忘 |
ㄨㄤ |
ˋ |
戰 |
ㄓㄢ |
ˋ |
者 |
ㄓㄜ |
ˇ |
危 |
ㄨㄟ |
ˊ |
忘了備戰必然產生危機。三國˙魏˙桓範˙世要論:故曰好戰者亡,忘戰者危,不好不忘,天下之王也。亦作忘戰必危。
11710. |
飯 |
ㄈㄢ |
ˋ |
來 |
ㄌㄞ |
ˊ |
開 |
ㄎㄞ |
|
口 |
ㄎㄡ |
ˇ |
形容人坐著等吃而不工作。比喻非常閒逸懶散。唐˙元稹˙放言詩五首之二:酒熟餔糟學漁父,飯來開口似神鴉。或作飯來張口。
11711. |
沐 |
ㄇㄨ |
ˋ |
猴 |
ㄏㄡ |
ˊ |
衣 |
ㄧ |
|
冠 |
ㄍㄨㄢ |
|
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。見沐猴而冠條。明˙無名氏˙十探子˙第二折:你這等人,乃沐猴衣冠之輩,馬牛襟裾之材。
11712. |
時 |
ㄕ |
ˊ |
移 |
ㄧ |
ˊ |
世 |
ㄕ |
ˋ |
變 |
ㄅㄧㄢ |
ˋ |
時日變遷,世事隨之改變。唐˙白居易˙淮南節度使檢校尚書右僕射趙郡李公家廟碑銘˙序:朝當晏駕,時移世變,遂出掾高要,佐潯陽。亦作時移世易。
11713. |
時 |
ㄕ |
ˊ |
移 |
ㄧ |
ˊ |
事 |
ㄕ |
ˋ |
遷 |
ㄑㄧㄢ |
|
時代改變,世事也跟著移易。元˙施惠˙幽閨記˙第二十二齣:說甚麼宦室門楣,寒士尋常,望若雲霄,時移事遷,為地覆天翻,君去民逃。亦作時移事改。
11714. |
飯 |
ㄈㄢ |
ˋ |
蔬 |
ㄕㄨ |
|
飲 |
ㄧㄣ |
ˇ |
水 |
ㄕㄨㄟ |
ˇ |
吃蔬菜,喝冷水。形容清心寡欲,安貧樂道的生活。宋˙辛棄疾˙驀山溪˙飯蔬飲水詞:飯蔬飲水,客莫嘲吾拙。
11715. |
沛 |
ㄆㄟ |
ˋ |
雨 |
ㄩ |
ˇ |
甘 |
ㄍㄢ |
|
霖 |
ㄌㄧㄣ |
ˊ |
充足而甘美的雨水。比喻恩澤深厚。明˙無名氏˙四賢記˙第二十八齣:情濃意長,情濃意長,沛雨甘霖,憔悴生香。
11716. |
汪 |
ㄨㄤ |
|
洋 |
ㄧㄤ |
ˊ |
浩 |
ㄏㄠ |
ˋ |
博 |
ㄅㄛ |
ˊ |
水勢浩大。形容人氣度恢弘豪放,學識淵博。宋˙陸游˙答劉主簿書:往者前輩之學,積小以成大,以所有易所無,以能問於不能。故其久也,汪洋浩博,該極百家,而不可涯涘。元史˙卷一九○˙儒學傳二˙陳旅傳:繹曾字伯敷,處州人。為人雖口吃,而精敏異常,諸經註疏,多能成誦。文辭汪洋浩博,其氣燁如也。
11717. |
瀝 |
ㄌㄧ |
ˋ |
血 |
ㄒㄩㄝ |
ˋ |
叩 |
ㄎㄡ |
ˋ |
心 |
ㄒㄧㄣ |
|
比喻費盡心血,極盡辛勞。梁˙元帝˙與諸藩令:一丸之土,可封函谷,半紙之翰,能下聊城,而不以富貴為榮,不以妻孥為念。瀝血叩心,枕戈嘗膽,其何故哉?亦作嘔心吐膽、嘔心瀝血。
11718. |
滄 |
ㄘㄤ |
|
桑 |
ㄙㄤ |
|
之 |
ㄓ |
|
變 |
ㄅㄧㄢ |
ˋ |
比喻世事的變化無常。見滄海桑田條。清˙東海松柏心道人榮譽˙續夷堅志序:有金元遺山先生,具班馬之才,閱滄桑之變,隱居不仕,著述自娛。
11719. |
沁 |
ㄑㄧㄣ |
ˋ |
人 |
ㄖㄣ |
ˊ |
心 |
ㄒㄧㄣ |
|
肺 |
ㄈㄟ |
ˋ |
形容感受深刻。如:清晨的空氣中,帶著花草的芳香,真是沁人心肺。亦作沁人心脾。
11720. |
含 |
ㄏㄢ |
ˊ |
垢 |
ㄍㄡ |
ˋ |
藏 |
ㄘㄤ |
ˊ |
疾 |
ㄐㄧ |
ˊ |
語本左傳˙宣公十五年:高下在心,川澤納汙,山藪藏疾,國君含垢,天之道也。指國君應有容忍恥辱的寬大氣度。周書˙卷二十˙賀蘭祥傳:先皇含垢藏疾,仍存聘享,欲睦之以鄰好,申之以婚姻。後比喻包庇壞人壞事。三國志˙卷八˙魏書˙公孫度傳˙裴松之˙注引魏略:逆賊孫權,遭遇亂階,因其先人劫略州郡,遂成群凶,自擅江表,含垢藏疾。亦作含垢納汙。
11721. |
沐 |
ㄇㄨ |
ˋ |
猴 |
ㄏㄡ |
ˊ |
冠 |
ㄍㄨㄢ |
|
冕 |
ㄇㄧㄢ |
ˇ |
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。見沐猴而冠條。元˙石君寶˙秋胡戲妻˙第三折:不由咱生嗔怒,我罵你個沐猴冠冕,牛馬襟裾。
11722. |
瀝 |
ㄌㄧ |
ˋ |
膽 |
ㄉㄢ |
ˇ |
抽 |
ㄔㄡ |
|
腸 |
ㄔㄤ |
ˊ |
比喻坦誠相待,不惜犧牲生命以竭盡忠貞。梁書˙卷四十五˙王僧辯傳:世受先朝之德,身當將帥之任,而不能瀝膽抽腸,共誅奸逆,雪天地之痛,報君父之仇,則不可以稟靈含識,戴天履地。亦作披瀝肝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