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12245. |
狐 |
ㄏㄨ |
ˊ |
鼠 |
ㄕㄨ |
ˇ |
之 |
ㄓ |
|
徒 |
ㄊㄨ |
ˊ |
比喻為非作歹的小人。隋唐演義˙第七十三回:朝廷之紀綱尚在,但可恨這班狐鼠之徒耳。
12246. |
狐 |
ㄏㄨ |
ˊ |
裘 |
ㄑㄧㄡ |
ˊ |
龍 |
ㄌㄨㄥ |
ˊ |
茸 |
ㄖㄨㄥ |
ˊ |
比喻國政混亂。左傳˙僖公五年:狐裘龍茸,一國三公,吾誰適從?或作狐裘蒙戎、狐裘蒙茸。
12247. |
貪 |
ㄊㄢ |
|
位 |
ㄨㄟ |
ˋ |
慕 |
ㄇㄨ |
ˋ |
祿 |
ㄌㄨ |
ˋ |
貪戀權位,愛慕俸祿。元˙施惠˙幽閨記˙第四十齣:兵部尚書王鎮,保邦致治,有撥亂反正之才,解組歸閒,無貪位慕祿之行。隋唐演義˙第八十七回:這些貪位慕祿趨炎附勢之徒,奔走其門如市,只有個陝郡進士張彖,在京候選。或作貪權慕祿。
12248. |
舍 |
ㄕㄜ |
ˇ |
我 |
ㄨㄛ |
ˇ |
復 |
ㄈㄨ |
ˋ |
誰 |
ㄕㄨㄟ |
ˊ |
除我之外,沒有更適合的人選了。見舍我其誰條。金˙段克己˙臨江僊˙白首老儒身連蹇詞:皇天如欲治,舍我復誰耶?
12249. |
金 |
ㄐㄧㄣ |
|
舌 |
ㄕㄜ |
ˊ |
弊 |
ㄅㄧ |
ˋ |
口 |
ㄎㄡ |
ˇ |
金舌,用金做的舌頭;弊,破。比喻說破了嘴都沒有用。荀子˙正論:金舌弊口,猶將無益也。
12250. |
金 |
ㄐㄧㄣ |
|
鼓 |
ㄍㄨ |
ˇ |
喧 |
ㄒㄩㄢ |
|
天 |
ㄊㄧㄢ |
|
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。薛仁貴征遼事略:軍兵交戰,旗號交雜,鎗刀混鬧,金鼓喧天,喊聲振地。東周列國志˙第十七回:公子偃命軍中舉火,一時金鼓喧天,直前衝突。亦作金鼓連天。
12251. |
知 |
ㄓ |
|
今 |
ㄐㄧㄣ |
|
博 |
ㄅㄛ |
ˊ |
古 |
ㄍㄨ |
ˇ |
知識淵博,貫通古今。元˙趙彥暉˙席上詠妓˙萬種妖嬈套˙油葫蘆曲:知今博古通三教,鐵石人一見了也魂消。
12252. |
金 |
ㄐㄧㄣ |
|
榜 |
ㄅㄤ |
ˇ |
掛 |
ㄍㄨㄚ |
ˋ |
名 |
ㄇㄧㄥ |
ˊ |
燕爾。亦作金榜題名。
12253. |
周 |
ㄓㄡ |
|
公 |
ㄍㄨㄥ |
|
吐 |
ㄊㄨ |
ˇ |
哺 |
ㄅㄨ |
ˇ |
比喻求賢心切。見握髮吐哺條。漢˙曹操˙短歌行:山不厭高,水不厭深,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
12254. |
知 |
ㄓ |
|
機 |
ㄐㄧ |
|
識 |
ㄕ |
ˋ |
變 |
ㄅㄧㄢ |
ˋ |
能預見事物演變的徵兆,掌握機會。舊唐書˙卷六十八˙尉遲敬德等傳˙史臣曰:皆所謂猛將謀臣,知機識變。有唐之盛,斯實賴焉。
12255. |
知 |
ㄓ |
ˋ |
水 |
ㄕㄨㄟ |
ˇ |
仁 |
ㄖㄣ |
ˊ |
山 |
ㄕㄢ |
|
有智慧的人,達於事理,周流無滯,所以喜歡流水的躍動;有仁德的人,安於義理,敦厚不遷,所以偏愛山的沉穩厚重。語本論語˙雍也: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
12256. |
知 |
ㄓ |
|
而 |
ㄦ |
ˊ |
不 |
ㄅㄨ |
ˋ |
言 |
ㄧㄢ |
ˊ |
知道而不說出來。莊子˙列禦寇:知而不言,所以之天也。周書˙卷二十九˙侯植傳:兄既受人任使,安得知而不言。
12257. |
知 |
ㄓ |
|
名 |
ㄇㄧㄥ |
ˊ |
當 |
ㄉㄤ |
|
世 |
ㄕ |
ˋ |
在當代極為著名。漢˙荀悅˙前漢紀˙卷二十˙宣帝紀四:圖畫相次於未央宮,第一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,次曰衛將軍富平侯張安世,……皆有功德,知名當世。宋˙歐陽修˙歸田錄˙卷二:石曼卿磊落奇才,知名當世。
12258. |
知 |
ㄓ |
|
人 |
ㄖㄣ |
ˊ |
下 |
ㄒㄧㄚ |
ˋ |
士 |
ㄕ |
ˋ |
能識別人才,並且降尊禮遇賢士。明˙李贄˙焚書˙復麻城人書:以此見真正高陽酒徒之能知人下士,識才尊賢又如此。
12259. |
知 |
ㄓ |
|
人 |
ㄖㄣ |
ˊ |
料 |
ㄌㄧㄠ |
ˋ |
事 |
ㄕ |
ˋ |
能識別拔擢人才,預測世事的變化。宋˙胡仔˙苕溪漁隱叢話前集˙卷五˙李謫仙:知人料事,尤其所難。
12260. |
金 |
ㄐㄧㄣ |
|
鼓 |
ㄍㄨ |
ˇ |
連 |
ㄌㄧㄢ |
ˊ |
天 |
ㄊㄧㄢ |
|
金鉦和戰鼓之聲響徹雲霄。形容軍威壯盛或戰況激烈。明˙陳汝元˙金蓮記˙第二十七齣:金鼓連天,喊聲震地,不是赤眉嘯聚,定為碧眼橫行。待我出門一看,便知端的。亦作金鼓喧天。
12261. |
知 |
ㄓ |
|
安 |
ㄢ |
|
忘 |
ㄨㄤ |
ˋ |
危 |
ㄨㄟ |
ˊ |
只知過太平安逸的日子,而忘記危難之時。晉˙潘岳˙秋興賦:彼知安而忘危兮,故出生而入死。
12262. |
知 |
ㄓ |
|
來 |
ㄌㄞ |
ˊ |
藏 |
ㄘㄤ |
ˊ |
往 |
ㄨㄤ |
ˇ |
易經上指用蓍草卜卦,德同神知,能夠知來藏往。語本易經˙繫辭上:神以知來,知以藏往。後比喻通曉未來及過去的事。宋˙朱熹˙記疑:愚謂心之有思乃體之有用,所以知來藏往、周流貫徹而無一物之不該也。清˙龔自珍˙江子屏所箸書序:有詁訓實事以為之跡,有知來藏往以為之神。
12263. |
知 |
ㄓ |
|
足 |
ㄗㄨ |
ˊ |
知 |
ㄓ |
|
止 |
ㄓ |
ˇ |
知道滿足,不做過分要求。周書˙卷四十二˙蕭大圜傳:況乎智不逸群,行不高物,而欲辛苦一生,何其僻也。豈如知足知止,蕭然無累。
12264. |
知 |
ㄓ |
|
微 |
ㄨㄟ |
ˊ |
知 |
ㄓ |
|
彰 |
ㄓㄤ |
|
能洞悉事物萌發之初的徵兆,並能預知其後來發展的顯著結果。易經˙繫辭下: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剛。南朝梁˙元帝˙法寶聯璧序:相兼二八,知微知彰;將稱四七,如貔如虎。或作知章知微、知微知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