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12572. |
殺 |
ㄕㄚ |
|
身 |
ㄕㄣ |
|
成 |
ㄔㄥ |
ˊ |
名 |
ㄇㄧㄥ |
ˊ |
為正義捨棄生命而成就美名。漢書˙卷九十二˙游俠傳˙序:雖其陷於刑辟,自與殺身成名,若季路、仇牧,死而不悔也。梁書˙卷五十六˙侯景傳:或殺身成名,或去食存信,比性命於鴻毛,等節義於熊掌。
12573. |
迄 |
ㄑㄧ |
ˋ |
未 |
ㄨㄟ |
ˋ |
成 |
ㄔㄥ |
ˊ |
功 |
ㄍㄨㄥ |
|
直到最後仍未獲得成功。後漢書˙卷七十˙孔融傳:融負其高氣,志在靖難,而才疏意廣,迄未成功。
12574. |
竹 |
ㄓㄨ |
ˊ |
林 |
ㄌㄧㄣ |
ˊ |
之 |
ㄓ |
|
游 |
ㄧㄡ |
ˊ |
本指竹林七賢常於竹林之下游集。見晉書˙卷四十九˙嵇康傳。後用以比喻親密的友誼或淡泊名利的君子之交。
12575. |
行 |
ㄒㄧㄥ |
ˊ |
軍 |
ㄐㄩㄣ |
|
動 |
ㄉㄨㄥ |
ˋ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泛指動員眾多人力,去做某事。三國志˙卷十三˙魏書˙王朗傳:今權之師未動,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。且雨水方盛,非行軍動眾之時。亦作興師動眾。
12576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少 |
ㄕㄠ |
ˇ |
不 |
ㄅㄨ |
ˋ |
敵 |
ㄉㄧ |
ˊ |
人少敵不過人多。形容彼此力量懸殊,無法匹敵。晉書˙卷一二○˙李特載傳:連戰二日,眾少不敵。亦作眾寡不敵。
12577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望 |
ㄨㄤ |
ˋ |
所 |
ㄙㄨㄛ |
ˇ |
積 |
ㄐㄧ |
|
深得眾人擁護、愛戴。晉書˙卷六十八˙賀循傳:循可尚書郎,訥可太子洗馬、舍人。此乃眾望所積。亦作眾望所歸。
12578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目 |
ㄇㄨ |
ˋ |
共 |
ㄍㄨㄥ |
ˋ |
視 |
ㄕ |
ˋ |
眾人的眼睛都看見了。比喻極為明顯。宋˙歐陽修˙論臺諫官唐介等宜早牽復劄子:言一出則萬口爭傳,眾目共視,雖欲為私,其勢不可。
12579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散 |
ㄙㄢ |
ˋ |
親 |
ㄑㄧㄣ |
|
離 |
ㄌㄧ |
ˊ |
眾人離散,親人背離。形容不得人心,處境孤危。晉書˙卷一二三˙慕容垂載記:淮南之敗,眾散親離,而垂侍衛聖躬,誠不可忘。亦作親離眾叛、眾叛親離。
12580. |
負 |
ㄈㄨ |
ˋ |
氣 |
ㄑㄧ |
ˋ |
仗 |
ㄓㄤ |
ˋ |
義 |
ㄧ |
ˋ |
憑借正氣,主持正義。初刻拍案驚奇˙卷十九:那人負氣仗義,交游豪俊。
12581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喣 |
ㄒㄩ |
ˇ |
飄 |
ㄆㄧㄠ |
|
山 |
ㄕㄢ |
|
喣,吹氣。眾喣飄山指眾人一起吹氣,足以移動山岳。比喻眾人的力量極大。漢˙馮衍˙又與陰就書:眾喣飄山,當為灰土。亦作眾喣漂山。
12582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毀 |
ㄏㄨㄟ |
ˇ |
所 |
ㄙㄨㄛ |
ˇ |
歸 |
ㄍㄨㄟ |
|
眾人的毀謗歸於一處。形容被大家所不齒。漢˙楊惲˙報孫會宗書:糴賤販貴,逐什一之利,此賈豎之事,汙辱之處,惲親行之。下流之人,眾毀所歸,不寒而慄。
12583. |
行 |
ㄒㄧㄥ |
ˊ |
兵 |
ㄅㄧㄥ |
|
布 |
ㄅㄨ |
ˋ |
陣 |
ㄓㄣ |
ˋ |
作戰時布置軍隊陣勢。精忠岳傳˙第四回:老僧有書一冊,內有傳槍之法,并行兵布陣妙用。亦作行兵列陣。
12584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寡 |
ㄍㄨㄚ |
ˇ |
勢 |
ㄕ |
ˋ |
殊 |
ㄕㄨ |
|
加眾寡勢殊,以至陷沒。
12585. |
負 |
ㄈㄨ |
ˋ |
山 |
ㄕㄢ |
|
戴 |
ㄉㄞ |
ˋ |
岳 |
ㄩㄝ |
ˋ |
背負高大的山岳。比喻擔負重大責任。周書˙卷十一˙晉蕩公護傳:生死肉骨,豈過今恩,負山戴岳,未足勝荷。
12586. |
殺 |
ㄕㄚ |
|
生 |
ㄕㄥ |
|
與 |
ㄩ |
ˇ |
奪 |
ㄉㄨㄛ |
ˊ |
掌握生殺賞罰的大權。北史˙卷九十二˙恩幸傳˙穆提婆傳:自外殺生與奪,不可盡言。亦作生殺與奪、生死與奪。
12587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目 |
ㄇㄨ |
ˋ |
共 |
ㄍㄨㄥ |
ˋ |
睹 |
ㄉㄨ |
ˇ |
為眾人所共同看見。宋˙何尚之˙答宋文帝讚揚佛教事:且觀世大士所降近驗,並即表身世,眾目共睹,祈求之家,其事相繼。
12588. |
殺 |
ㄕㄚ |
|
生 |
ㄕㄥ |
|
之 |
ㄓ |
|
權 |
ㄑㄩㄢ |
ˊ |
掌控生死大權。漢書˙卷九十二˙游俠傳˙序:以匹夫之細,竊殺生之權,其罪已不容於誅矣。亦作殺生之柄。
12589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星 |
ㄒㄧㄥ |
|
拱 |
ㄍㄨㄥ |
ˇ |
辰 |
ㄔㄣ |
ˊ |
語本論語˙為政: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,而眾星共之。比喻眾人共同擁戴一個人。唐˙李德裕˙仁聖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讚:四瀆宗海,眾星拱辰,億萬斯年,藻朗日新。亦作眾星拱北。
12590. |
遷 |
ㄑㄧㄢ |
|
喬 |
ㄑㄧㄠ |
ˊ |
之 |
ㄓ |
|
望 |
ㄨㄤ |
ˋ |
有高升的希望。晉˙桓溫˙薦譙元彥表:中華有顧瞻之哀,幽谷無遷喬之望。
12591. |
眾 |
ㄓㄨㄥ |
ˋ |
目 |
ㄇㄨ |
ˋ |
所 |
ㄙㄨㄛ |
ˇ |
歸 |
ㄍㄨㄟ |
|
眾人的目光所一致集中的地方。形容為眾人一致讚譽。宣和畫譜˙卷二˙道釋˙辛澄:澄嘗於蜀中大聖寺畫僧伽及諸變相,士女傾城邑往觀焉,……茲乃眾目所歸,不待較而可得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