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1451. |
轉 |
ㄓㄨㄢ |
ˇ |
危 |
ㄨㄟ |
ˊ |
為 |
ㄨㄟ |
ˊ |
安 |
ㄢ |
|
將危急的情況轉化為安全。漢˙劉向˙戰國策書錄:出奇筴異智,轉危為安,運亡為存。明˙王世貞˙鳴鳳記˙第二十三齣:此二人夙抱經濟之才,素懷忠義之氣,若天不欲轉危為安,不使二人聯捷。
1452. |
並 |
ㄅㄧㄥ |
ˋ |
行 |
ㄒㄧㄥ |
ˊ |
不 |
ㄅㄨ |
ˋ |
悖 |
ㄅㄟ |
ˋ |
語本禮記˙中庸:萬物並育而不相害,道並行而不相悖。指同時進行,不相妨礙。朱子語類˙卷四十二˙顏淵:二條在學者則當並行不悖否?明史˙卷一九七˙席書傳:蓋別以廟祀則大統並行不悖。亦作並存不悖。
1453. |
一 |
ㄧ |
|
馬 |
ㄇㄚ |
ˇ |
當 |
ㄉㄤ |
|
先 |
ㄒㄧㄢ |
|
趕在眾人之前,領先前進。三國演義˙第七十一回:黃忠一馬當先,馳下山來,猶如天崩地塌之勢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˙第八十三回:葉軍門一馬當先,領了全軍,排齊了隊伍,浩浩蕩蕩,離開平壤。
1454. |
異 |
ㄧ |
ˋ |
口 |
ㄎㄡ |
ˇ |
同 |
ㄊㄨㄥ |
ˊ |
聲 |
ㄕㄥ |
|
大家都說同樣的話。形容眾口一辭、意見相同。抱朴子˙內篇˙道意:本無至心,而諫佈者,異口同聲,於是疑惑,竟於莫敢。醒世恆言˙卷二十˙張廷秀逃生救父:侯爺見異口同聲,認以為實,連忙起籤,差原捕楊洪等,押著兩名強盜作眼,同去擒拿張權起贓連解。亦作異口同辭、異口同音。
1455. |
滿 |
ㄇㄢ |
ˇ |
目 |
ㄇㄨ |
ˋ |
瘡 |
ㄔㄨㄤ |
|
痍 |
ㄧ |
ˊ |
映入眼中的都是殘破不堪的悲涼景象。清史稿˙卷二七四˙王騭傳:且四川禍變相踵,荒煙百里。臣當年運糧行間,滿目瘡痍。亦作瘡痍滿目。
1456. |
一 |
ㄧ |
|
片 |
ㄆㄧㄢ |
ˋ |
冰 |
ㄅㄧㄥ |
|
心 |
ㄒㄧㄣ |
|
比喻人冰清玉潔、恬靜淡泊的性情。唐˙王昌齡˙芙蓉樓送辛漸詩二首之一: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
1457. |
一 |
ㄧ |
|
步 |
ㄅㄨ |
ˋ |
登 |
ㄉㄥ |
|
天 |
ㄊㄧㄢ |
|
比喻突然達到極高的地位或境界。獅子吼˙第二回:那知康有為是好功名的人,想自己一人一步登天,做個維新的元勛。
1458. |
頭 |
ㄊㄡ |
ˊ |
角 |
ㄐㄧㄠ |
ˇ |
崢 |
ㄓㄥ |
|
嶸 |
ㄖㄨㄥ |
ˊ |
崢嶸,顯露、傑出的樣子。頭角崢嶸形容才華洋溢,能力出眾的年輕人。元˙無名氏˙黃鶴樓˙第三折:那時頭角崢嶸際,攪海翻江上九天。明.沈受洗.三元記.第二十九齣:你趁我兩人在日,看你頭角崢嶸,前呼後擁,顯親揚名,也勝是死後三牲五鼎之祭。亦作頭角嶄然。
1459. |
緩 |
ㄏㄨㄢ |
ˇ |
兵 |
ㄅㄧㄥ |
|
之 |
ㄓ |
|
計 |
ㄐㄧ |
ˋ |
使敵人延緩進攻的計策。三國演義˙第九十九回:孔明用緩兵之計,漸退漢中,都督何故懷疑,不早追之?比喻暫時設法拖延時間,使事態緩和的方法。老殘遊記˙第二十回:許大決意要殺陶三,監生恐鬧出事來,原為緩兵之計,告訴他有種藥水,名:千日醉,容易醉倒人的,並不害性命。
1461. |
甕 |
ㄨㄥ |
ˋ |
中 |
ㄓㄨㄥ |
|
捉 |
ㄓㄨㄛ |
|
鱉 |
ㄅㄧㄝ |
|
比喻舉手可得、確有把握。水滸傳˙第十八回:這事容易,甕中捉鱉,手到拿來。歧路燈˙第三十六回:我見了他,掉我這三寸不爛之舌,管保順手牽羊,叫你們甕中捉鱉。
1462. |
拂 |
ㄈㄨ |
ˊ |
袖 |
ㄒㄧㄡ |
ˋ |
而 |
ㄦ |
ˊ |
去 |
ㄑㄩ |
ˋ |
形容言語不合,心裡不滿的離去。三國演義˙第一○六回:輅曰:老生者見不生,常談者見不談。遂拂袖而去。亦作拂袖而起、拂衣而去。
1463. |
瞬 |
ㄕㄨㄣ |
ˋ |
息 |
ㄒㄧ |
ˊ |
萬 |
ㄨㄢ |
ˋ |
變 |
ㄅㄧㄢ |
ˋ |
形容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迅速。如:國際局勢瞬息萬變,令人難以預料。亦作瞬息千變。
1464. |
坦 |
ㄊㄢ |
ˇ |
腹 |
ㄈㄨ |
ˋ |
東 |
ㄉㄨㄥ |
|
床 |
ㄔㄨㄤ |
ˊ |
明.高明˙琵琶記˙牛小姐愁配:書生愚見,忒不通變。不肯坦腹東床,謾自去哀求金殿。亦可用於指女婿。明˙沈受先˙三元記˙第二十五齣:我操國柄佐聖明,我是九棘三槐位裡人,要擇個坦腹東床,豈無個貴戚王孫。亦作東床、東床坦腹、東床嬌客、東床嬌婿、坦腹。
1465. |
狐 |
ㄏㄨ |
ˊ |
群 |
ㄑㄩㄣ |
ˊ |
狗 |
ㄍㄡ |
ˇ |
黨 |
ㄉㄤ |
ˇ |
比喻相互勾結、為非作歹的人。三國演義˙第十二回:時賊兵雖眾,都是狐群狗黨,並無隊伍行列。醒世姻緣傳˙第十七回:那日曹快手還邀了些他的狐群狗黨的朋友。亦作狗黨狐群、狐朋友黨、狐朋狗友。
1466. |
人 |
ㄖㄣ |
ˊ |
傑 |
ㄐㄧㄝ |
ˊ |
地 |
ㄉㄧ |
ˋ |
靈 |
ㄌㄧㄥ |
ˊ |
傑出的人出生或到過的地方,就會成為名勝地區。唐˙王勃˙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:人傑地靈,徐孺下陳蕃之榻。鏡花緣˙第七十一回:古人云:人傑地靈。人不傑,地安得靈?亦作地靈人傑。
1467. |
手 |
ㄕㄡ |
ˇ |
足 |
ㄗㄨ |
ˊ |
胼 |
ㄆㄧㄢ |
ˊ |
胝 |
ㄓ |
|
手掌和腳底長滿厚繭。形容極為辛勞勤苦。荀子˙子道:夙興夜寐,耕耘樹藝,手足胼胝,以養其親。唐˙牛僧孺˙辨私論:昔大禹之手足胼胝,是公其身于治水也。亦作手胼足胝。
1468. |
三 |
ㄙㄢ |
|
心 |
ㄒㄧㄣ |
|
二 |
ㄦ |
ˋ |
意 |
ㄧ |
ˋ |
形容猶豫不決、意志不堅。元˙關漢卿˙救風塵˙第一折:待妝個老實,學三從四德,爭奈是匪妓,都三心二意。歧路燈˙第十六回:今日在聖賢爐前成了八拜之交,有福同享,有馬同騎。那個若有三心二意,叫周將軍監察。或作三心兩意。
1469. |
千 |
ㄑㄧㄢ |
|
山 |
ㄕㄢ |
|
萬 |
ㄨㄢ |
ˋ |
水 |
ㄕㄨㄟ |
ˇ |
山川眾多而交錯。比喻路途遙遠險阻甚多。唐˙張喬˙寄維揚故人詩:離別河邊綰柳條,千山萬水玉人遙。元˙王實甫˙西廂記˙第四本˙第四折:都只為一官半職,阻隔得千山萬水。亦作萬水千山。
1470. |
千 |
ㄑㄧㄢ |
|
言 |
ㄧㄢ |
ˊ |
萬 |
ㄨㄢ |
ˋ |
語 |
ㄩ |
ˇ |
形容要說的話極多。唐˙鄭谷˙燕詩:千言萬語無人會,又逐流鶯過短牆。警世通言˙卷十三˙三現身包龍圖斷冤:我前番去,借得一兩銀子,喫盡千言萬語,如今卻教我又怎地去?亦作萬語千言。
1471. |
不 |
ㄅㄨ |
ˋ |
成 |
ㄔㄥ |
ˊ |
體 |
ㄊㄧ |
ˇ |
統 |
ㄊㄨㄥ |
ˇ |
不符合身分、規矩、禮儀。三國演義˙第十三回:刻印不及,以錐畫之,全不成體統。紅樓夢˙第十九回:這是他的屋子,由著你們蹧蹋,越不成體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