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
16797. |
逐 |
ㄓㄨ |
ˊ |
浪 |
ㄌㄤ |
ˋ |
隨 |
ㄙㄨㄟ |
ˊ |
波 |
ㄅㄛ |
|
比喻人沒有確定的方向和目標,只依從環境、潮流而行動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˙宦門子弟錯立身˙第十二出:似這般失業,似這般逐浪隨波,忍冷耽飢。孤本元明雜劇˙洞天玄記˙第三折:想這廝犯無禱於天罪,妄行無恥不知非,至此也還不愧,只待逐浪隨波,成精作魅。亦作隨波逐流。
16798. |
賓 |
ㄅㄧㄣ |
|
朋 |
ㄆㄥ |
ˊ |
滿 |
ㄇㄢ |
ˇ |
座 |
ㄗㄨㄛ |
ˋ |
賓客盈門。形容來客甚多。如:這飯店一開張,馬上賓朋滿座。
16799. |
為 |
ㄨㄟ |
ˋ |
蛇 |
ㄕㄜ |
ˊ |
畫 |
ㄏㄨㄚ |
ˋ |
足 |
ㄗㄨ |
ˊ |
比喻多此一舉或無中生有。見畫蛇添足條。三國志˙卷四十五˙蜀書˙張翼傳:維大怒。曰:為蛇畫足。維竟圍經於狄道,城不能克。清˙全祖望˙梅花嶺記:神仙之說,所謂為蛇畫足。
16800. |
名 |
ㄇㄧㄥ |
ˊ |
不 |
ㄅㄨ |
ˋ |
虛 |
ㄒㄩ |
|
立 |
ㄌㄧ |
ˋ |
名聲與實際相符。史記˙卷一二四˙游俠傳˙序:名不虛立,士不虛附。亦作名不虛傳。
16801. |
務 |
ㄨ |
ˋ |
本 |
ㄅㄣ |
ˇ |
抑 |
ㄧ |
ˋ |
末 |
ㄇㄛ |
ˋ |
重農抑商的產業政策。漢書˙卷六十六˙公孫賀等傳˙贊曰:皆對願罷郡國鹽鐵酒榷均輸,務本抑末,毋與天下爭利,然後教化可興。
16802. |
逐 |
ㄓㄨ |
ˊ |
利 |
ㄌㄧ |
ˋ |
爭 |
ㄓㄥ |
|
名 |
ㄇㄧㄥ |
ˊ |
形容人喜好名利,唯利是圖。元˙馬鈺˙滿庭芳˙行屍走骨詞:行屍走骨,逐利爭名,傷神損氣勞形。亦作爭名奪利。
16803. |
遠 |
ㄩㄢ |
ˇ |
舉 |
ㄐㄩ |
ˇ |
高 |
ㄍㄠ |
|
飛 |
ㄈㄟ |
|
比喻前程遠大。宋˙吳潛˙八聲甘州˙任渠儂詞:矯首看鴻鵠,遠舉高飛。亦作高飛遠集。
16804. |
心 |
ㄒㄧㄣ |
|
膽 |
ㄉㄢ |
ˇ |
俱 |
ㄐㄩ |
ˋ |
碎 |
ㄙㄨㄟ |
ˋ |
形容非常悲憤或害怕。東周列國志˙第八十二回:於途中連得告急之報,軍士已知家國被襲,心膽俱碎,又且遠行疲敝,皆無鬥志。亦作心膽俱裂。
16805. |
為 |
ㄨㄟ |
ˊ |
好 |
ㄏㄠ |
ˇ |
成 |
ㄔㄥ |
ˊ |
歉 |
ㄑㄧㄢ |
ˋ |
好心反被當成惡意。警世通言˙卷二十一˙趙太祖千里送京娘:不能報恩人之德,反累恩人的清名,為好成歉,皆奴之罪。醒世恆言˙卷十九˙白玉孃忍苦成夫:只因他第一夜,如此作喬,恁般推阻。為此我故意要難他轉來,你如何反為好成歉?亦作要好成歉。
16806. |
心 |
ㄒㄧㄣ |
|
照 |
ㄓㄠ |
ˋ |
神 |
ㄕㄣ |
ˊ |
交 |
ㄐㄧㄠ |
|
形容彼此肝膽相照,不用言語說明,即已明瞭對方的意思。語出文選˙潘岳˙夏侯常侍誄:人見其表莫測其裡,徒謂吾生文勝則史,心照神交,唯我與子。
16807. |
汪 |
ㄨㄤ |
|
洋 |
ㄧㄤ |
ˊ |
自 |
ㄗ |
ˋ |
恣 |
ㄗ |
ˋ |
形容人的氣度或文辭寬宏奔放。清史稿˙卷五○一˙遺逸傳二˙余增遠傳:為詩文,機鋒電激,汪洋自恣,寓言十九。亦作汪洋閎肆、汪洋自肆。
16808. |
斗 |
ㄉㄡ |
ˇ |
筲 |
ㄕㄠ |
|
之 |
ㄓ |
|
材 |
ㄘㄞ |
ˊ |
比喻氣量狹小的人。亦用以自謙才疏學淺。漢書˙卷八十五˙谷永傳:永斗筲之材,質薄學朽,無一日之雅,左右之介。亦作斗筲之人。
16809. |
汪 |
ㄨㄤ |
|
洋 |
ㄧㄤ |
ˊ |
自 |
ㄗ |
ˋ |
肆 |
ㄙ |
ˋ |
形容人的氣度或文辭寬宏奔放。唐˙柳宗元˙故銀青光祿大夫右散騎常侍輕車都尉宣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:凡為文,去藻飾之華靡,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。亦作汪洋閎肆、汪洋自恣。
16810. |
遠 |
ㄩㄢ |
ˋ |
害 |
ㄏㄞ |
ˋ |
全 |
ㄑㄩㄢ |
ˊ |
身 |
ㄕㄣ |
|
遠離禍源,以保全自身性命。梁書˙卷三十一˙袁昂傳:進則遠害全身,退則長守祿位。元˙鄭廷玉˙後庭花˙第一折:我教你遠害全身,放你私奔。亦作全身遠害。
16811. |
心 |
ㄒㄧㄣ |
|
如 |
ㄖㄨ |
ˊ |
刀 |
ㄉㄠ |
|
絞 |
ㄐㄧㄠ |
ˇ |
形容內心痛苦像被刀子絞著。封神演義˙第十七回:妲己聽言,心如刀絞,意似油煎,暗暗叫苦。亦作心如刀割。
16812. |
心 |
ㄒㄧㄣ |
|
滿 |
ㄇㄢ |
ˇ |
願 |
ㄩㄢ |
ˋ |
足 |
ㄗㄨ |
ˊ |
心中非常滿足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˙張協狀元˙第四十二出:我們得那女兒在此,真個心滿願足。亦作心滿意足。
16813. |
澄 |
ㄔㄥ |
ˊ |
源 |
ㄩㄢ |
ˊ |
正 |
ㄓㄥ |
ˋ |
本 |
ㄅㄣ |
ˇ |
從根本、源頭上清理整頓。宋史˙卷四二三˙吳泳傳:杜漸防微,澄源正本,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。
16814. |
鑒 |
ㄐㄧㄢ |
ˋ |
貌 |
ㄇㄠ |
ˋ |
辨 |
ㄅㄧㄢ |
ˋ |
色 |
ㄙㄜ |
ˋ |
觀察人的臉色而隨機行事。野叟曝言˙第三十三回:那知烏龜、鴇子,是世上第一等精靈不過的東西,鑒貌辨色,早已猜透了九分。亦作見貌辨色、鑒毛辨色。
16815. |
心 |
ㄒㄧㄣ |
|
不 |
ㄅㄨ |
ˋ |
應 |
ㄧㄥ |
ˋ |
口 |
ㄎㄡ |
ˇ |
心裡想的與嘴裡說的不一致,形容人虛偽作假。群音類選˙清腔類˙卷五˙步步嬌˙簟展湘紋新涼透曲:恨他心不應口,把歡娛翻成僝僽。情兒泛泛,渾如江水流。
16816. |
心 |
ㄒㄧㄣ |
|
融 |
ㄖㄨㄥ |
ˊ |
神 |
ㄕㄣ |
ˊ |
會 |
ㄏㄨㄟ |
ˋ |
心神融會貫通,領悟明白。宋˙朱熹˙答廖子晦:工夫久之,自當心融神會,默與契合。五燈會元˙卷十九˙石霜圓禪師法嗣:乃宵遁瑞州九峰,恍若舊遊,眷不忍去,遂落髮。每閱經,心融神會。